图片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照片 >

120多年前的老北京城,原来长这样!30张罕见老照片,震撼到你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3 10:41:02    

清朝时的北京,称作“京师”,其古朴风貌今已难觅。幸而,一组1870-1890年间的珍稀老照片,再现了当时京城的街道建筑与民俗风情,极具收藏价值。


大高玄殿的古老牌楼,静立景山前街一侧,曾经相邻的习礼亭已消失。始建于1542年的这座道观,见证了明清皇室的道教信仰与历史变迁


乐寿堂坐落于颐和园万寿山之巅,是园内生活区的核心建筑。始建于1749年,为乾隆皇帝献礼其母孝圣宪皇后六十大寿而建,经精心改造瓮山与西湖,成就了这座典雅的乐寿堂


鼓楼这座始建于1272年的历史建筑,几经重建仍屹立不倒。曾经鼓楼前车水马龙,商铺云集。作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鼓楼不仅是北京的标志,更是中国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站在碧云寺高处俯瞰,依山而筑的寺庙与错落有致的殿宇相映成趣。这座历史悠久的园林式寺庙,自元朝以来便静静矗立,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天安门始建于1417年,原叫承天门是明清两代皇城大门。1969年天安门拆除重建,所以现在照片上的并不是它最初的样子


拿着风筝的孩子和妈妈在一起,风筝样式很多都像真的以前的人画画真好


北京城墙外驼铃声声一队骆驼缓缓走过。这些沙漠之舟曾是北方交通的动脉,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北京煤山土堆而成却别有一番风光。它坐落在紫禁城神武门对面,高达426米是俯瞰京城的绝佳之地。清代时这里曾是御苑山上三座亭台各具特色。传说老北京人都称它为煤山,因为相信山下蕴藏着无尽的煤炭资源。登上煤山尽览古都美景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传说的魅力


一名官吏即将启程,随从与驭者已备好带有遮阳篷的马车,可抵御风雨。从照片背景推测,拍摄地点应是官府马房前。此车乃当时要员的出行首选


老店铺的门脸和墙壁都用漂亮的木头做得特别精美大气。店门前一个剃头匠正在给客人剪发。那时候剃头匠们就在街边摆摊,招揽生意


京城边缘护城河畔一家骡马店内人声鼎沸,车马喧嚣。这是行商们暂时卸下疲惫、享受美食的温馨驿站。店外马车列队满载着四方珍货。远望城墙巍峨民房如波连绵不绝。此景摄于1890年,尽显古都的繁华与历史的厚重


晚清时代的十七孔桥,桥长150米拱孔17个桥身线条流畅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构成颐和园一景。桥上石狮栩栩如生,多达500余只,数量更胜卢沟桥,蔚为壮观


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横跨湖面连接廓如亭与南湖岛,全长150米。其独特之处在于十七个精致的桥洞,造型典雅已成为颐和园的标志性景点,无数游客在此留下美好的回忆


国立北平图书馆,曾被誉为远东最尖端图书馆,其门前屹立着雄壮的石狮,这两只石狮原本镇守长春园东大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祈年殿这座历经600多年沧桑的古老建筑,自明永乐十八年屹立至今,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作为天坛及北京的标志,它曾是古代帝王祈求五谷丰登的圣地。如今它依旧以其独特的三重顶圆形大殿,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雍和宫这座始建于1694年的古老建筑,曾是康熙四子雍亲王的尊贵府邸。1744年它华丽转身为喇嘛庙宇,与北京众多喇嘛寺一同绽放异彩。这张照片拍摄于1890年,见证了雍和宫的历史变迁与独特魅力


北海琼华岛上一座藏式喇嘛白塔威严耸立,此塔自清初顺治八年始矣。临塔一木牌坊静立,其上“集翠”二字熠熠生辉,引人驻足


万寿山巅的排云殿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曾是乾隆为母祝寿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后经慈禧之手焕新为排云殿。登高远眺昆明湖美景尽收眼底


正阳门又称前门曾是北京内城的标志性南门。其巍峨的城楼与雄伟的城墙相映生辉,瓮城内的观音庙与关帝庙更是增添了神秘色彩。然而岁月流转如今仅存的城楼与箭楼,依然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是北京城内一处难能可贵的文化遗迹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废墟。遥想当年建筑雄伟壮丽装饰精美绝伦。然而1860年和1900年的战火,让这座皇家园林历经掠夺与焚毁,令人扼腕叹息。历史的伤痕提醒我们珍视和平


皇穹宇这座矗立于紫禁城天坛近旁的宏伟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曾名为秦神殿后于嘉靖十七年更名为皇穹宇,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苍天的辽阔无垠。其殿内地面中心石周遭,精心布置了九环扇形石,充满了神秘与庄重的气息


驾乘骡车的母子,在往昔年代连木轮马车都是奢求,难以触及


想想以前苦日子,现在电影电视剧都拍不出那种感觉,里面都找不到穷人的影子了


民国时北京外城的商业街人头攒动,老照片里满是历史感,真好看!


天坛圜丘这座巍峨壮观的圆形高台,矗立于天坛之南。它不仅是明清帝王冬季祭天的圣地,更是古代建筑的杰作。始建于明嘉靖九年,以汉白玉构筑高达五米三层设计青石铺地尽显皇家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