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照片 >

罕见老照片:90年代的打工人,引起无数人感叹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2:50:25    

引言

摄影是一种表达方式,对生活现状或对艺术的感悟。照片的感觉更是直接投入心灵,千人有千种感受,这是一种直接的沟通方式。

今天这组罕见的老照片,出自一位德国摄影家,它引起多少国人的思绪。20世纪90年代打工人,你也在列吗?

(90年代打工人)

90年代的中国,中国的农村,打工回乡的农村人,这一张张照片在诉说年代的故事,无数人感叹那定格的年代,终是逝去难追。

镜头中,真实展现中国20世纪90年代农村的样子,回乡农村人的样子,核心文化主题是“衣锦好还乡”。

这组照片让我们体验穿越的感觉,瞬间拉回那年代感超现实的状态,看官老爷们坐稳扶好,出发!

(德国摄影师迈克尔 • 沃尔夫)

一、年代标配元素,你还记得几个

20世纪90年代,好像很久远,又好像很近,这一组90年代的照片,会瞬间吸引你的心。一位知名德国摄影师镜头下《1997-1998年的中国肖像》。

1997-1998年,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大量农村人涌入大城市打工,为农村也带回一抹亮色。

说不上那些照片多么有美感,但是真实的年代记忆是我们现在看到这组照片最大的震动。很多人甚至可以对号入座,你是哪一款?看看有没有你熟悉的。

他们大多是农村背景,衣着似乎与那些农村的背景有距离感,身上衣服是那个时代在城市中的时髦,可回到农村踩在烂泥地里,就被赋予了莫名的骄傲。

(粉红大衣女孩)

这一对穿粉红大衣的女孩,站在农村的泥泞地里,是那么凸显,亮色,与周遭应该是不和谐,但又莫名的觉得是那个年代肯定的真实。

两人表情中有农村女孩的那种真诚感,接触城市生活后的改变在她俩身上渐渐蔓延。左边圆脸女孩,还有更多的淳朴保留在神色中。

脚上靴子的泥巴,提醒着他们的来处,时髦的服装又展现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骄傲。猜猜她俩可能是姐妹吧?

(两兄弟吗?)

再看这两兄弟的西装是棱角分明,像是刚熨烫过,妥妥的城市打工回乡人,经过精心打扮回乡,很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中国人骨子刻有的文化,让村里人知道自己在大城市混得不错,可能内心慌得一批,人离乡贱,有苦自己吞,回家得拿出最好的状态出来。

两兄弟样貌也不错,村里上门说亲的怕是不少吧,其中一哥们的手上还拿着一支烟,这支烟把两人性格立刻区分出来。

这哥们拽性实足,自豪回乡之感掩饰不住的感觉,那皮鞋上粘着的泥土,才是真正回乡融入的明证。

(穿凉鞋的三女孩)

三位女孩那身靓丽的装扮,在当时回到农村穿着那一身,可是见过世面的人。三人脚下的凉鞋让人特别有感触,那颜色和款式,是否和曾经的你有同款呢?

三人脸上是孩子稚嫩生涩的表情,她们是同学吧,也可能是同村好友,两女孩裤腰带扎外面,记得那时有段时间流行那样的穿着法。

照片拍摄者似乎故意没有居中拍摄,好像要表达什么意思一样。左高右低,有种倾斜失重感,农村的地面高低不平,但踩着踏实。

(棒棒糖三人组)

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三位男子的照片,三人都口叼棒棒糖,让人忍俊不禁,手插在裤兜里,站在一小溜水泥台面上,有一种极力远离泥泞地的感觉。

这三人有种与世不羁的态度,中间那位更是连鞋底的泥都小心擦拭过一遍,农村容得下皮鞋吗?

照片不是完全居中的,有好几张都是,摄影作者似乎想要表达些什么东西,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呢?穿着那年代时新的西装,很多男士都有这么一套西装吧?

(三口之家)

这张照片显然是一家三口,母亲那高耸的发髻,是城市中年妇女标准烫发模版。用摩丝定型,是延续清廷的贵族头冠吗?

你的母亲是否也曾经烫过这样的发型?还有那孩子的哪吒头,让人会心一笑,父亲的灰西装,幸福三口之家图,显然母亲和女儿更为亲近。

那高低不平的石头地,石头阶梯,石头墙,这个村子莫不是叫石头村。这样的强烈对比,视觉上呈现一种冲击力,再加上年代的背景,就有种特殊的意味在里面。

二、从城市回村的返乡人,是衣锦还乡?

(厚底靴三女孩)

这张有一个戴黑白格帽子的女孩和另两人,站在山村斜坡上,三人都染了头发,她们是同学吗?三人都脚蹬厚底靴,皮革外套,背景依然是农村红砖房。

她们显然比前图三个女孩年龄更大些,妆更浓些,看起来像是在广东的什么电子厂打工吧,瞎猜的,在网上见评论有这种说法。

戴黑白格女子,圆圆脸很是可爱,还带着若有若无的一丝笑意。照片依然没有完全居中,摄影作者故意要让观者产生一种失衡美,背景和位置双重的失衡。

(穿解放鞋的老人)

这一对老人站在家门口的合照,让人心思起伏。传统的中山装,女式衣服侧边斜扣,解放鞋,蓝布裤,这些时代标配,从50-60年代就有的,还有印象吗?

两人端正站立,衣服看着崭新,干净朴实,或许孩子们打工回来,孝敬老人不少东西,这或许是照片中看不见的,但是他们有真实的平凡之感,令人感到他们心灵的幸福满足感是足足的

你还记得自己1997-1998年穿的是什么吗?有了Bp机?校园里是BEYOND的歌曲?还是那些流行的喇叭裤,脚蹬健美裤?

(粉红女郎)

这两位穿粉色上衣的女子,站在砖石地面上,比那两位在泥泞地里的粉色女郎更显协调一些,她俩衣服款式更新潮,烫染了黄色头发,身材曲线更明显。

她俩神色也更有城市气质,还能隐约感觉是从乡里来。左边女孩高挑的身材让她出彩不少,那彩虹款式凉鞋也蛮吸引人的视线。

看,相片开始居中了,意味着这两位女孩与周遭环境是协调的,踩在城市水泥地上,时髦感更强。

(皮草小姐妹)

皮草妹双人组,我们感觉到了什么?右边女孩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很有意思。照片有种倾斜感,皮草当然不是真的,但不妨碍两人拥有的优越感。

身后的红砖小二楼还在建造。农村打工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大城市赚钱后回老家修房子

她们的眼神中已经开始有在城市打工的疲惫感,但是回乡的感觉很好,看过外面的世界,老家终归是根。

三、更多的摄影作品,更深的内涵

(辣姐范)

这位姐的神态不可一世,仿佛她是这世界的唯一,目空一切的感觉。已经是城市姐了,依旧厚底靴,精心打扮的一身,红发,浓妆,小皮裙,辣姐范扑面而来。

哈哈,厚底靴,你是否也有一双?这组照片中的第几双厚底鞋了,第8双?很有说明性了吧。

站在草皮台阶上,更像是她刻意的选择。猜测她仍然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妹纸,不过她的大胆和魄力,让她稳稳地站在了城市的台阶上,她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故事?

(御姐范)

最靓丽的是这位戴着考究帽子的女士,装造更自然高雅,一副成功人士的打扮,气质也是高小妹妹们一等,那时的成熟御姐范就是这款吧。

她的手提小包,微显福态的身姿,还真有傲人资本的感觉。不过她是在真正的城市里,应该完全是城市人的气质了,脸上皮肤也保养的不错,她不是在乡间,看起来是不是协调很多?

不过她的右斜方有垃圾袋等,显示那时城市环境治理还不到位。提高是一步步的,真实的年代感,藏在这些微不足道又不起眼的细节里。

(上海的回乡人)

打工代言人非此幅图不可,肩扛的是啥,来到大上海,背景远处是东方明珠,上海的标志建筑,可是在很远处,此处有隐喻。

左窄右宽,相片留出东方明珠的位置,街面干净宽阔。和前面小城市不同,上海的形象由来都是最好的,打工人向往之地。

离打工人最近的是压在肩上的麻袋和挎在肩下的包,身上的衣服显示着是要回乡了。他带回家的是什么?是城市之光,是农村没有的东西,是先进代名词?

这个年代的人们大多在北、上、广打工,广东的厂子里也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出自同一位摄影作者,他想记录一种变化,更想记录人们为城市变化所做出的付出。

(玩具厂女工)

广东的玩具厂、电子厂很多,这张女子在玩具厂工作的照片显示了她工作的环境和劳动的量,这就是很多回乡农村人的真实打工状态

他们勤勤恳恳,做着机械的劳动,“中国制造”就是这样走向国际舞台的。作者把镜头给了最平凡的打工之人,这些才是中国的本质,中国的真实。

那些成堆的玩具娃娃,在无数打工人手中变成成品,销往世界各地。相片中的女主人公有她的故事,背井离乡,她撑起了怎样的生活?

(流水线上的打工人)

还有很多工厂内的照片,让我们明白回乡人背后心酸的付出。流水线上的工作,一刻也马虎不得,人们埋头苦干,是为了回乡那一刻的扬眉吐气。

玩具在眼前流水而过,工人们需要完成自己手中的环节,让半成品玩具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人们似乎也是流水线上的一部分机械,想想可怕。

每一个操作工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种生存方式。他们都是真实的生命存在,他们选择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来完成心中那些必须承担的责任,养儿育女,赡养老人。

四、摄影的本质,能引发思考就是对的

上面这组图的作者是德国摄影家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他出生于1954年,祖籍德国慕尼黑。1976年,他在德国艾森大学(University of Essen)学习主观摄影,获得视觉传播学位。

(迈克尔·沃尔夫作品)

1994年,迈克尔·沃尔夫正式踏上职业摄影记者之路,也是在这一年,他定居香港,东方元素成为他镜头中的常客。

早期,他也是一位搬砖人,在德国一家《明星周刊》当摄影记者,一干就是八年。不想受束缚的他,后面辞职做起了自由摄影师,自己的摄影自己做主,这种感觉真好。

迈克尔·沃尔夫三次获得“荷赛”奖,中国题材的照片也在获奖之列。他自称是都市人类学家,用相机记录世界的人。

他把镜头对准中国的农村,还有大工厂,对准人们视野之外的特定地域,他的选择充满暗喻。他的拍摄也充满争议,很多中国人认为老外专拍落后的地方,嘲笑中国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迈克尔·沃尔夫自拍照)

艺术的选择,在于他想表达的东西。他的镜头常常捕捉的是太真实的画面,或者很多看起来很落后,比如他为什么拍那么多农村题材照片,中国的快速发展背后是什么,是这些来自农村的大量劳动力,他们为整个社会进步带来巨大推动力。

他没有将镜头对准奢华瑰丽的大城市,他在寻找更深层次的东西,他的很多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反省,如《东京压缩》系列,那种真实窒息感,让人会反省活着的意义。

(《东京压缩》系列)

还有他选择深圳“大芬村”,曾经专门制作假画的地方,却有最原创的核在里面。这些能够引起人们思考或者留下美好印记的作品都是好的。

2019年4月24日,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在香港长洲岛,自己家的公寓里与世长辞,终年64岁。

在如今随手可拍的年代,摄影好像变成一件随手可得的事情,其实不然,真正得到一些有内涵的照片,还是需要用心去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