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照片 >

80年代中国老照片,昔日的生活记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3 09:22:47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在这个大背景下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这是一组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照片,记录了中国几座城市的一些生活场景。希望通过浏览这些老照片,能够帮你找回昔日的生活记忆。

1984年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被称为“中国最美草原”,这里的草场平坦,鲜花遍地,在这里,您可以充分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蓝天、白云、绿草、鲜花……

照片中一些游客正在草原上欣赏着草原的美景。此时应该是初春,人们穿的衣服都比较厚实,草场上的草也刚刚冒出嫩绿的嫩芽,生机勃发。

照片中最显眼的就是那辆黑色的小轿车,在上世纪80年代能够坐上这种小轿车的人至少也得是处级以上干部。从这辆小汽车可以判断出这群人是一些领导,他们是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来考察工作的。

在那个年代,汽车是能够随意地开进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的。而现在,由于环境保护以及保护草场资源的需要,大多数草场已经禁止机动车驶入了,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旅游,汽车必须要停在指定的位置。

1985年北京颐和园里的大理石舫。这座石舫位于颐和园西麓岸边,原本是明代圆静寺的放生台。1755年,乾隆皇帝将它改建成大理石的船舫,并且每年都陪他的母亲孝圣皇太后到此处来放生。

颐和园石舫上部的建筑原本为中式船楼,但是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被八国联军焚毁。1893年慈禧太后拨款重建石舫,并将中式的舱楼改成西式舱楼。当时慈禧太后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颐和园里,每当下雨的时候,慈禧太后就会坐在石舫的船舱里,一边品茶一边欣赏颐和园的美景。

在石舫船体前方四个突出的龙头,这个设计非常巧妙。每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楼顶上的雨水就会顺着四角空心柱流下来,然后从龙口中吐出,形成一个壮丽的景观。

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是冬天,游人从冰面上可以直接上到石舫上去,那个时候石舫还是允许随便攀爬的,但是现在这座石舫已经成为了重点保护文物,一般游客是不被允许登上石舫的。

1985年大连的有轨电车站。大连是中国最早发展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日据时期,距今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了。

照片中的这些绿皮有轨电车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是大连市内主要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人们出行大多数都乘坐有轨电车。有轨电车相较于汽车来说具有成本低、结实耐用等优点,因此到目前为止大连市内还有有轨电车在运行。不过,现在大连市内的有轨电车已经不再承担主要的客运任务,保留它,更多的是为了保留住一份情怀,因为它代表了大连的一段历史,是大连这座城市的一个标志。

许多老大连人都有电车情怀,偶尔乘坐一次有轨电车,耳中听闻有轨电车发出的咣当咣当声音,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是非常舒服和惬意的一件事。

1984年的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是一座汽车和火车共用的大桥,这座大桥是我国桥梁设计专家和建设者合力完成的伟大工程,南京长江大桥被写入了教科书,是南京人引以为傲的地标性建筑。

照片的拍摄地点是南江长江大桥的桥头位置,照片的左侧是那组让人热血沸腾的桥头堡雕塑,雕塑的最前端是一名昂首挺胸的解放军战士,代表修建这座桥的主力是解放军战士,这组雕塑是中国近现代十大雕塑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许多来南京的人都会选择到南京长江大桥一游,并在这组雕塑前留下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照片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异常繁忙,桥边的人行道上有观光的游人也有过桥的市民,马路桥中间左侧是一辆小轿车,后面还有一辆卡车。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当时南京交通的压力,到目前为止,它依然是南京的主要桥梁之一。

1984年济南火车站候车室里正在候车的祖孙俩。当年的济南火车站是一座世纪老站,这座济南火车站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上世纪90年代才被拆除重建。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座老火车站里的设施都已经很陈旧,地面还是水泥地面,旅客候车所乘坐的凳子也都是那种坐上去不太舒服的木质长条凳子,这种凳子在上世纪80年代很常见。

照片中的祖孙俩坐在木凳子上,眼睛看向前方的照相机,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老奶奶大概七八十岁的样子,她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满头银发,她的面相和善,让人心生温暖。老奶奶穿着一双黑色的布鞋,从这双布鞋可以看出老奶奶年轻的时候裹过脚,是一个小脚老太太。

旁边凳子上坐着的那个孩子是老奶奶的孙子,他长得很帅气,正乖乖地坐在凳子上,好奇地盯着记者的照相机。按时间推断的话,这个孩子现在应该在45岁左右,不知道他看到这张照片会不会想起当年和奶奶一起在济南火车站候车的温馨场景。

1987年国家艺术博物馆前十字路口的无轨电车。这张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十字路口上方那些密密麻麻的电线。除了左侧电线杆的那四根是民用电线以外,其余像蜘蛛网一样的电线都是为有轨电车供电的电线。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公交车大部分都是这种无轨电车,而无轨电车的动力来源就是空中的那些电线,无轨电车通到哪里,这些电线就得拉到哪里。照片中无轨电车的电线布满了天空,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了一定会感到不舒服。

虽然无轨电车很环保,但是这些电线也限制了无轨电车的发展。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取消了无轨电车,而换成了更加方便灵活的汽车。

随着科技的发展,烧汽油的公交车也必将被淘汰。现在大部分城市使用的公交车都是锂电池或者天然气公交车,这种公交车不仅节省能源,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环保。

1984年济南的趵突泉。照片中的趵突泉水清树绿,一片春机盎然。在趵突泉旁边的长廊里坐着一对情侣,在离他们四五米远以外的石栏杆上摆放着一架海鸥牌照相机,他们正在使用照相机的自拍功能为自己拍照。

趵突泉是济南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趵突泉是一眼地下泉水,平均每天喷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这些泉水恒温18℃,用趵突泉泉水泡出的茶水味纯甘美,因此,趵突泉也被封为“天下第一泉”。1931年,民国政府在趵突泉四周用石条砌出了一座长方形的泉池,这座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照片中两位情侣前面的这汪泉水就是著名的趵突泉。

趵突泉水常年不断流,但是到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济南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趵突泉曾经出现过断喷的情况,时间长达890天。这一情况立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在采取加大向地下注水和一系列保泉措施之后,2003年9月趵突泉恢复了喷泉。

1984年苏州街边的一个早餐摊。照片中这两位50多岁的大叔和大妈是这个早餐摊的摊主,在他们面前的锅和笼屉里摆放着他们刚刚做出来的卷饼。他们身后是一座用石棉瓦搭建的简易棚子,棚子里摆放着两张桌子,桌子上围坐着几位吃早餐的食客。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街头做起了小生意,这对老夫妻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这个小早餐摊的生意不算太大,但是收入却不少,照片中的大叔和大妈靠着这个小吃摊完全可以养家糊口。不过,小吃摊虽然很赚钱但是也很辛苦,这种小吃摊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准备当天的食材,无论严寒酷暑,都要在街头摆摊,这也是很考验人体力和耐力的一项工作。

1984年的西安钟楼,西安钟楼是西安城内的核心建筑,它正好位于老西安城的中心位置,与鼓楼遥相呼应。

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市对城墙和钟鼓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使原本已经破旧不堪的钟楼又焕发出了新生。刚刚修缮完的钟楼四周是一圈环岛公路,那时候钟楼的门洞并没有封闭起来,骑自行车的市民和行人还可以穿过门洞而过。

照片中的钟楼四周并没有花坛,所以显得很空旷。

1985年北京的宣武门大街。从这张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宣武门大街两边还都是低矮的民房,根本没有多少高楼大厦。不过,那时候宣武门这一带的交通就已经很繁忙了,马路中间机动车来来往往,行人和路人都在一条机动车道上通行,虽然不是太拥挤,却显得杂乱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