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照片 >

80年代农村老照片:回娘家的娘三儿,万元户的小二楼,可太阔气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8 10:42:28    


那是一个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年代。

整个农村都是纯朴的乡土气息,人们的生活,完全遵循着农时的节拍。

天未明透,村落便被啾啾的鸡鸣声拉开序幕。

农人们拎着镰刀簸箕,家什朴素,步履矫健地走向田间。

麦收时节,他们挥舞镰刀割下谷穗;

插秧时节,他们弯着腰在泥田里栽下新苗;

丰收过后,背着满装的板车艰难行走在陋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便是农民生活的规律。

01

农村大妈做棉被

八十年代的一张老照片。

在村落平整的空地上,两位大妈正专注地做着针线活计。

她们身边,簌簌散落着数不清的棉花絮。

宛如冬日薄雪般,笼罩在身边。

大妈们手指灵活,在布料间穿梭。

一针一线,缝制着暖意融融的棉被。

这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技艺。

尽管时代在进步,但她们依旧执着于传统手工的坚持。

期待农历六月,能为家人亲手缝制新棉被,温暖整个寒冷的冬季。

02

拖拉机

80年代的农村。

拥有一台拖拉机,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

那个年代,拖拉机不仅是农活的重要助手,更是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让人不由回想起当年的场景:

一声汽笛长鸣,从田间小路上驶来一台陈旧,却焕发着活力的拖拉机。

挂着满身泥浆,却熠熠生辉。

驾驶室里端坐着一名老农,面露自豪。

这台拖拉机,可不是一家一户就能拥有的。

它大多属于人民公社或大队所有。

拖拉机在田垄之间穿梭翻转,霸气十足地拉着铁犁、耙耱或播种机等农具。

它所到之处,少不了吸引众多好奇的眼光。

村里孩子们躲在路边,对着这台“怪物”无不崇拜有加。

有了它,再也不用靠人力牛力勉强耕作,效率之高足以在村里风光一阵。

03

手推车上的孩童

一辆陈旧的手推板车,在集市上慢悠悠行驶着。

车上坐着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

双手扶着车把,充满好奇地观看着周围的一切。

板车,在农村可谓百宝箱。

它的用途不胜枚举。

小家伙今天,或许是被父母载着去村口的小卖部买点心,或是去树林里捉知了打蝈蝈?

无论去往哪里,这辆自在逍遥的“交通工具”都成了他的摇篮。

这种简朴的板车,在当地俗称“推子车”。

往往由父辈们自己动手制作而成,无处不在。

04

纳鞋底

阳光懒懒散散的午后。

农村妇女们,便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树荫下或院子里。

开始了她们的纳鞋底活计。

一针一线,她们娴熟而专注地,将厚重的白布层层叠叠缝制在一起,中间粘着自制的糨糊胶水。

每一针脚,都凝聚着她们的耐心和巧劲儿,越细密就越结实耐穿。

或许,她们还会边工作边闲聊家常。

谈论着孩子的学业、丈夫的农活。

当这双纳鞋底终于完工时。

便会温暖地包裹住一双双稚嫩的脚丫,陪伴孩子们长大。

05

农田手工收麦

清晨第一缕曙光初现。

村子里,就传来人们热火朝天的呼喊声。

这个季节,全村上下无人闲庭,所有的劳力都要被集中到麦田里。

一家老小,从父母到年幼的孩子。

都要拿起锋利的镰刀,走向金黄的麦海。

叔伯婶子们,也纷纷加入进来,在田间相互帮衬,用最原始也最朴实的方式将一簇簇麦穗割下。

他们绷紧肌肉。

一刀一刀割下成熟的麦穗,手上渐渐沁出了薄薄的一层汗珠。

割下的麦杆,被人合力扎成塘秸。

等待被运送到村里,临时搭建的打谷场。

80年代农村麦收确实十分劳顿,缺乏现代机械化的协助,完全靠着劳作的双手和镰刀。

06

农村爆米花

只要一听到那阵阵“砰砰”的爆裂声响传来。

全村的孩子,就会兴奋地聚过来。

一满期待和紧张。

小心翼翼地用手捂着耳朵,却又满怀好奇地瞪大眼睛看着。

噼里啪啦的火星四溅,夹杂着玉米粒爆开时的清脆声响,让人又惊又喜。

爆米花的香气,腾腾散开。

顷刻间就吸引了一大片小小身影。

他们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

攥着几分钱,买下一把刚出锅的爆米花,暖烘烘地捧在手心。

这就是当时最大的乡村小享受了。

如今城乡小吃种类的确种类繁多。

而爆米花机的制作技术,也日臻完善,炸出的米花既干净又酥脆。

但不知为何,那80年代,乡间那掺杂着焦香气味的手工米花,反而让人念念不忘。

它记着我们最单纯快乐的童年时光。

也是当年农村,最传统有趣的小吃文化了。

要一闻到爆米花的香气,就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纯真无邪的年代。

07

县吕剧团宣传计划生育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乡村的街巷上热闹非凡。

县里的吕剧团,专程来到这里。

准备用他们独特的表演形式,为群众宣传计划生育知识。

一支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的队伍,沿着青石板小路缓缓行进。

吸引了无数村民的目光。

身着绚丽戏装的吕剧演员,挥舞着扇子。

随着节奏,优雅地踩着小碎步。

他们或扮作新婚夫妇,或扮作怀孕妇女。

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融入了吕剧的传统曲艺之中。

场地,很快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村民们一边啃着放在摊位上的瓜子花生,一边专注地看着台上的演出。

剧中不时穿插着生动有趣的科普知识,讲解节育的好处,让大家从中了解到越做越富、生小康之计等诀窍。

这短短的一两个小时里。

都忘却了田间的操劳,投入到这吕剧宣传的欢乐氛围中。

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生动缩影。

08

80年代中国农民

1981年的秋日,安徽皖南小村庄里一派丰收的景象。

麦田、稻田里遍地都是金黄色的作物。

沉甸甸的麦穗和稻穗,努力支撑着自己的重量。

在一处小路上,一位农人背对着夕阳,艰难地拉着一辆老式的板车前行。

车上满载着新收获的谷物,分量之沉可想而知。

然而,这位农人丝毫没有气馁的神情。

反而紧紧地绷着双臂,咬紧牙关。

用自己的全部力气,一点点把板车向前拖拽。

他身着补丁布衣,青筋爆起的双手上满是老茧,脸上布满了沟壑。

这位普通的农人,就是当年中国无数农民的缩影和代表。

09

回娘家的娘儿三

朴素的村间小路上。

一位农村妇女快步走着。

她背着个襁褓中的婴儿,旁边牵着一位天真烂漫的小闺女。

右手提着一只硕大的公鸡。

左手拿着一个鲜艳的礼物包裹。

这位母亲,脸上洋溢着欢欣的笑容。

显然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娘家去了。

每逢佳节或探亲时,母亲们就会这样收拾一番,牵着孩子们回娘家叙乡音。

她们即便已是出阁多年的人妻。

可回到娘家,似乎又恢复了少女的天真纯朴。

无论徒步还是乘车,走亲访友这件事几代人都恪守着。

因为,它不单是生活习惯,更承载了乡人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10

万元户家庭

一幢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耸立在村落中央。

虽然朴素无华,但在当年那个年代,却已算是非常别致的建筑了。

这便是村里有名的“万元户”家的房子。

二层小楼看上去虽不算豪华,但错落有致的设计和坚实的砖木结构,无疑彰显着主人的小富裕身份。

房门常年大敞着。

门口便是一圈圈热热闹闹的亲朋好友。

“万元户”家中不时会从屋里走出。

招呼着人们到院子里闲坐,亲自烹制的地道农家菜就摆上桌来。

看那院子里的三轮车、自行车和摩托车,更说明这是一户家庭富裕的人家。

因为在彼时,能拥有如此房产地亩已属“阔人”了。

日复一日的劳作,也铸就了这万元阔人的骄傲。

“万元户”的称号,就如同一枚无形勋章,被村里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