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1 08:40:21
#文章首发挑战赛#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草原明珠,民国时期以及建国初时称归绥,为绥远省省会,后绥远省撤销,并入内蒙古,此城市改名呼和浩特。
明隆庆六年(1572),驻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阳,黄河之滨,破土建设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美丽的城池,该城竣工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也就是今呼和浩特旧城区的雏形。
这些照片都是日本情报人员当年拍摄的中国老照片,然后集结成画册,对内对外宣传,以深入研究中国,分享中国,同时在国家层面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往东北移民发展,可见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这是照片背后的大背景,我们从另外一面来看一下当时的中国的社会面貌,感知一下当时的历史。
我们来通过老照片(小编后期上色处理)来领略一下当时呼和浩特、包头及内蒙其他地区的风采,在当年那个年代,国家积贫积弱,内蒙的众多的景点有着显著的民族融合特色,也可以看出来清朝对内蒙地区的苦心经营。
呼市城外
这是当时呼和浩特城外的一片繁忙景象,可以看出笔直而宽阔的马路直通城门楼,马路两侧房屋建设密集,鳞次栉比,马路上来往行人聚集,一路说说笑笑。
喇嘛庙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喇嘛寺前面的牌楼,可以看出规模宏大,牌楼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建筑特色,粗大的梁柱支撑了牌楼主体建筑,牌楼下摆满了存放的货物,可以看出来呼市当时的一片繁忙景象,人货通场,商贾云集。
呼市街头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当时呼和浩特的商家情况,占据了街头紧要的位置,人来人往,店铺云集,自归化城建设以来,这里就是对俄对蒙贸易的核心城市。照片中可以看到有经济头脑的商家已经把广告贴到了城门楼上,如此醒目显眼的地方,来往的顾客一下子就可以捕捉到广告中的信息。
呼市街头
这是呼和浩特的一处街道,位于北门附近的大街,可以看出两侧房屋已经具备了现代的特色,宏伟壮丽,街道上人力车遍布,不少行人聚集在一起,彷佛在讨论着什么,也许是跟人力车夫商讨行程。
药铺子
这是呼和浩特的一处药铺子,琳琅满目,看着都是一些动植物的骨头、枝干的药草等,也可以看出蒙医的特色用药,都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
大喇嘛寺
这是呼和浩特的一座大喇嘛寺,藏式风格建筑,规模宏伟,寺庙前摆放了一个香炉,大殿前的广场开阔,从照片来看,应该是庙门关闭,少了人的活动,只有一些到访的游客在走廊上观望。
席力图召白塔
这是呼和浩特席力图召(藏传佛教召庙)白塔,是蒙古族的神圣之地,白塔形状独特,外观洁白如玉,塔身上覆盖着青铜瓦片和金色的十字宝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塔内有一个螺旋石级盘旋而上的石阶通往顶层,可以登顶俯瞰呼市景观。
延寿寺
这是呼市延寿寺前的牌楼,延寿寺建于明朝时期,因四世达赖的老师而得名,叫席力图召,“召”专指喇嘛教的寺庙。汉名延寿寺,是一座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寺庙,建于明朝隆庆和万历年间的样子。其前面的牌楼看起来造型优雅,中国榫卯结构呈现,牌楼下有一众马车停歇,还有商业小贩正在售卖一些用品。
五塔寺
这张照片就是五塔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其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所以名为五塔寺。五塔寺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纷呈,能看出多民族融合的特色。
五塔寺五塔
这张照片就是五塔寺中塔座上的五座方形舍利塔,此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经文,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五塔寺中还有非常有价值展现的就是蒙文的天文图石刻。
清真大寺
这张照片就是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始建于康熙年间,可以说是呼和浩特市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这里建筑有回蒙汉多民族融合的特色,造型典雅。
呼市城外道路
这里是呼和浩特城外一处道路,可以看出这里贸易繁荣,来往客商很多,车辆也很多,道路上压出一道道车辙印迹,骆驼、骡马都是常见的货物运载工具。
昭君墓
王昭君墓地又称“青冢”,它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形制为覆斗式,高约33米,是中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汉墓之一。“青冢”出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昭君也是汉朝匈奴和亲的主角,从汉地来到这个边塞,为了汉家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人景仰。
远望阴山
这张照片是站在昭君墓附近远望阴山,昭君墓位于呼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前方依稀可辨的就是阴山,照片中展现的满眼都是农地,工整的平原地貌。
白塔
这张照片就是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其位于呼和浩特赛罕区太平庄乡白塔村西南,此塔建于辽圣宗时期。于金大定二年(1162年)进行重修,素有“白塔耸光”的美誉,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照片中仍然能够看出它的宏伟气势。
包头土城
这张照片是包头土城的风貌,可以看出夯土筑就的城墙,整齐划一的垛口,嘉庆年间驻兵修筑了包头土城,同时黄河码头转移至南海子,也形成了近代包头城市规模,包头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转运码头。
包头镇
这张照片反映的就是当时包头镇的情况,可以看到城墙、房屋密布,马夫正在喂马,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连绵的房屋,也能初步感受包头镇的规模,因商业贸易而兴盛、而发展。
包头车站
这张照片就是包头镇车站,车牌上赫然写着“包头镇车站”几个字,可以看出这里人员聚集,熙熙攘攘,看着差不多都是过路的旅客或商人,带着行李辎重,正在焦急等待车辆的到来。
包头南海子
这张照片就是包头的南海子,所谓“海子”在蒙语就是湖泊的意思,现如今这里已经开发成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黄河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照片中可以看到几个人正在船上等待穿行南海子。
黄河
这张照片展现的包头黄河落日,太阳的光芒照射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岸边有几艘小型船舶停靠,这里是一片水草丰盛的区域,岸边青草依依。
小船舶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包头湖边的小型船舶,看起来比较简易、便捷,划起来应该比较轻松,湖面一望无垠,隐约能够看到一些船舶正在航行。
包头五当召
这张照片就是包头的五当召,召在蒙语中就是“庙宇”的意思。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十四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是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措以西藏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兴建,经过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的多次扩建,逐步形成今日规模。又因为建在五当沟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称其名为五当召。
五当召佛堂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包头五当召的诵经佛堂,里面布置庄严考究,有几根大柱子支撑了房顶,地面上铺满了垫子,方便信徒就地打坐,里面的装饰也有典型的蒙藏特色。
五原县
这张照片展示的内蒙古巴彦淖尔五原县的街景,可以看出这里人员熙熙攘攘,两边的街道摆满了货物,商业贸易一派繁忙景象。在照片中,还可以看到有兵士骑马通行,道路上马车也很多。展现了当时五原县城的社会面貌。
海拉尔
这张照片展现的海拉尔的街头一角,有商人正在赶着驼队,拉满货物正在前行,街道上被压出一道道车辙印迹,街边的建筑也极具蒙族特色,招牌上写着蒙文。
赤峰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赤峰街头当时的景象,街道两边的房屋此起彼伏,连绵数里,街道上行人穿梭,也有车马行驶。
敖包
这是当时拍摄的一处敖包,所谓敖包,在蒙古语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它是一种重要的祭祀载体。
喇嘛庙
这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一处喇嘛庙,典型的藏式风格,旁边正有人在跪拜,在空旷的草原上,一座显眼的喇嘛庙,给草原人民巨大的精神指引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