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集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照片 >

老照片:90年前,日本人秘密拍摄中国哈尔滨,冰城面貌让人惊叹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4 10:12:42    

老照片:90年前,日本人秘密拍摄中国哈尔滨,冰城面貌让人惊叹


哈尔滨的老街头,苏联风情浓郁常可见苏联籍小贩。街角处两位苏联女士手抱孩童,巧手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吸引了路人驻足。这些地摊见证了苏联侨民为生活奋斗的历程


松花江宽广无际,水波荡漾仿佛没有尽头。岸边烟囱林立展现了繁忙的工业景象。江上一个苏联女子独自划船,向远方航行


呼兰县城静卧于呼兰河畔,这里是文学巨匠萧红的故乡。在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中,她深情地描绘了这座小城。呼兰这座并不繁华的小城,却以十字街闻名。这里汇聚了城市的精粹:金店、布庄、杂货铺、茶馆、药坊,甚至还有外籍牙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乾隆年间为巩固东北边境和解决满洲人就业,众多旗人从北京迁往阿城,开垦荒地守护边疆这一举措实现了双赢,他们的后代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生活


哈尔滨这座昔日小渔村,因中俄密约催生的中东铁路而崛起。满城的俄式、欧式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多国移民的涌入,将其缔造成远东的璀璨明珠,国际化气息扑面而来


这位身居哈尔滨乡野的波兰男子,正站在他略显陈旧的屋前喂养着鸡群。他还养了数头奶牛,屋角以树枝巧手编就的墙裙,别具匠心掩饰了墙体的斑驳


这座始建于1922年的万国洋行,坐落于哈尔滨繁华的中央大街。其独特的二层砖混结构,加上异国风情的店面与广告,彰显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作为时尚潮流的汇聚地,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精品


日本人种植的蔬菜


位于哈尔滨和平路附近,曾有一座由日本人建造的“志士纪念碑”,旨在缅怀在日俄战争中牺牲的间谍及侵华战争期间阵亡的日军,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上世纪那段屈辱的历史


在哈尔滨某冰球场上,运动员们正奋力拼抢,场面激烈。这座由俄国人建造的冰球场,周边俄式建筑环绕,仿佛置身于苏联国内的赛事,让人热血沸腾


1934年的哈尔滨公园,铁艺拱桥横亘于碧波之上,河水晶莹如镜。桥尾假山巍峨石阶蜿蜒至巅一座双层观景台静立山巅,邀您共赏城市风光


冬日松花江江面被冰雪覆盖,大船也被冻在浅滩。马车满载货物在冰上畅行无阻,直达对岸。江畔当地人用扁担挑水,水井旁热闹非凡


哈尔滨火车站始建于1899年,由俄国建筑大师巧手设计,不仅是中东铁路的枢纽大站,更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其俄式风格的站房在岁月的洗礼下依旧典雅,站前人头攒动马车与黄包车穿梭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


夏日松花江畔碧水悠悠远望可见中东铁路大桥的雄伟身影。江上游船如织既有家庭欢声笑语,也有恋人相依相偎,共赏两岸风光。想当年瞿秋白在前往苏俄途中,也曾于此驻足乘着小船悠游江上,被这片美景深深吸引。他笔下的天空湛蓝如洗,白云如同堆叠的锦绣,江风习习清波荡漾。远处铁桥横跨洋房点缀林间的枯枝挂着积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满洲的壮丽风光尽收眼底


蓝旗屯的满族村民门前聚集,孩童对彭德尔顿的相机满是好奇,而一旁的妇人淡定地抽着烟袋,尽显见多识广之态


彭德尔顿身处蓝旗屯,坐在一间草屋前与村里的孩童亲切交流,他的卫兵则静静守候在身后,这一幕在村口房屋前温馨上演


上世纪三十年代,繁华的哈尔滨被誉为“东方巴黎”,外国人身影随处可见,俄国人、日本人居多。据记载1930年哈尔滨外国居民已达10万。这张摄于1941年的老照片,见证了那段历史


四望亭静立呼兰西岗公园,自1927年迄今。亭匾由路克遵知事亲笔,亭柱上的对联描绘着桃花随杨花飘落,山色与水光相映成趣的景致


圣索菲亚教堂以其壮丽的圆顶与高耸的塔楼,展现了拜占庭式建筑的魅力。始建于1907年,历经重建于1932年竣工,这座由俄国建筑大师精心设计的宏伟教堂,以其53.35米的高度和721平方米的占地,成为远东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宗教建筑


哈尔滨冰面冰球激战正酣


哈尔滨街头老妪长椅贩犬众少年围观兴致浓


卫兵彭德尔顿紧盯着蓝旗屯轮窑厂的取土坑,东北治安混乱匪患猖獗他身携武器时刻戒备确保自身安全


圣尼古拉教堂这座别致的尖顶建筑,曾是名噪一时的宗教圣地,被誉为“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该教堂由俄国著名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于1900年巧妙设计,并以沙皇尼古拉二世命名。遗憾的是它已于1966年被拆除


天理村的小学校


院子里一个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用旋转刀具削瓜条,不仅速度快而且削得匀称纤细,手艺精湛让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