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1 10:43:04
最幸福的年代,真想回到那个时候呀!童年一去不复返,只留下了一帧帧美好的画面留在心底,百般回味、百般滋味。又一次把我拉回从前,感觉那个年代所有的经历都值得回忆!值得记忆!熟悉的场景,一下子回到童年了,简单的快乐。想到再也回不去的儿时,忧伤一下子涌上心头。看到这些老照片,不由得热泪盈眶,特别怀念那段民风质朴的年代,虽然穷但是活的很踏实
住的是土坯草房,窗户是小方格,分上下两扇,糊上纸再刷上豆油即防水又透光,条件好的下面装块玻璃就不错了。
我们这一代还能有亲切感!下一代真的没看过箱子下面放白菜,狗皮帽子,旱烟袋!棉鞋!
五六十年代这种情况在东北有些农村地区存在过。一间屋子南北炕各住一家,白天各吃各的,晚上炕沿上方的幔帐一拉,各睡各的。一般都是南炕的房东把北炕租给另一家了。真的好怀念小时候,冬天炕上放一个炭火盆,姥姥拿个大烟袋边抽边烤火,冬天雪厚的没过大腿根。看完射雕英雄传,模仿洪七公的叫花鸡,刨地烤土豆!童年的乐趣
不由地想起来我小时候家里杀猪的情景,杀猪真是一大喜事。小时候的猪肉太好吃了,血肠和杀猪菜也太好吃了,现在怎么也吃不出那个味。我想主要是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吃腻了,几天不吃肉也不会想。那时,一年都很少能吃到肉。年底杀头猪,可以猛造一顿肉了,那怎么能不高兴。没有了吃前的苛刻,当然也就吃不出来那个难忘的味道!
小时候冻猪肉,去屯后面的小河里刨筐冰来,院里挖个长方型的坑,坑底和四壁先摆些冰块,然后码层肉再码层冰,并淋些井水。那年大概10岁多点吧,父亲把这“简单”的活交给我了。谁知我咋想的,最后竟然往里灌了好几桶水,等到想取肉的时候,动用了铁钎子,还是把整块的肉弄的支离破碎。
那时候每天两毛钱零用钱!每天都纠结是买两次一毛钱的冰棍!还是买一次两毛钱的雪糕!又或者是买两个红粘糖!又或者是买瓶两毛钱的汽水!又或者是买两袋豆腐皮!又或者是买一袋牛板筋!那时候就想快点长大!长大有钱了想买什么吃就买什么吃!现在终于是实现了!每次吃饭时想吃康师傅的面时就吃康师傅的!想吃统一的面时就吃统一的!
那个时候老淘了,经常挨骂打,把邻居家的辣椒花都给摘了,老太太去俺家夸我,这个死孩子,真他败家。感觉七八十年代没有那么苦!吃的不好,但绝对吃的饱!穿的不好也能御寒!过年时也能穿上新衣服!我是过来人!
冬天孩子们在冰上打冰嘎儿,童年记忆,值得回忆。走着走着, 时代就变了, 我们也老了 好怀念那时的无忧无虑。怀念呢我们的青春啊,图片中的老人有可能都不在了,现在的农村也不是这个样子了,身在他乡看到这些,感触很多啊……那个年代的人纯朴,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攀比心,不像现在你争我夺的
现在看个星星都费劲 小时候 一到晚上 满天都是星星 偶尔还能看到流星。回不去了。。。每次看见这些图片。。心情特别复杂。。现在的我每天都在拼命赚钱。。
大酱块发酵的味道和烧火是冒出来呛人的烟味儿,小时候厌恶了那么多年,现在却成了记忆里最想念的一个画面。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家家户户门前的那口酱缸,从小就帮奶奶爸爸下大酱。我家的做酱程序是:腊月里用盖帘挑选最好的黄豆,炒制变成微酱色,淘洗后浸泡至膨胀,入锅烀豆子至软烂如泥,大约要两天时间,晾凉后做成四块砖大小酱块子,待完全成型后用纸包裹,用绳子吊在温暖干燥处等待发酵,待来年阴历四月十八或者四月二十八,之前的一两天把酱块子取下来把表面刷洗干净,掰开晾晒至刷洗水全部蒸发,大锅彻底用食用碱烧开水刷洗后烧开水刷洗做大酱的用具,
包括大酱缸,酱爬,大盆等,干燥后开始做酱,烧开水融化所需大粒盐,待全部融化后,把掰开的小酱块一次性全部放入酱缸内(酱缸要安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加入适量盐水,用纱布遮住缸口避免灰尘等掉入,每天晚上或者下雨都要及时严密盖酱缸以防雨水,然后是每天晨晚两次打酱,把浮在上面的沫子盛出来扔掉,期间不准月经期和妊娠的人看大酱闻大酱,也不准吃,直到满月才可以吃和送人。过程严谨,干净,讲究,打酱过程十分辛苦,但是每天闻到逐渐越来越香酱味,内心十分满足,因为要吃一年,家里人都是十分珍惜这缸大酱,每次取酱都是用干净干燥的勺子舀一顿量。哎呀我家做酱吃酱简直太讲究了,我们村的大多数人家也都是这样子的。
那个时候天那么蓝,早上9早早起来爬山,回来吃完早饭满村里跑,中午吃完饭睡个觉,下午和小伙伴穿过一片田地,一片杨树林,到大河边去玩,河水挺宽的,但是不深。我在岸边捡漂亮的石子,男孩子下河打水仗,累了就在河滩上一躺,风吹过杨树林沙沙的响,阳光透过树叶落下斑驳的光影。那个时候的夏天一点都不热,玩到傍晚结伴回家,饿的吃什么都是香的,捞二米饭,熬豆角,大葱蘸酱,吃饱了去院子里帮奶奶干点活。晚上拎着小板凳坐在外面听大人们唠嗑,晚上很早就困了,乡村的夜晚很安静,睡得很香,每年暑假我都吃胖几斤回家
小时候冬天,几乎是酸菜白菜土豆,也不是每顿都有,咸菜是主要的,妈妈会腌十多坛子,苞米面饼子也吃的少,吃饼子浪费,吃苞米楂子。回忆的是童年,但那种生活是真的苦啊,一点不值得怀念。当地种什么吃什么,小时候种玉米的时候天天大饼子大碴子。种谷子的时候天天吃小米饭小米粥,种小麦了天天吃面。后来吃大米了
记得申军谊演过一部电影叫《过年》就是这种感觉。杀猪、做豆腐、蒸年糕、豆包,用石磨磨豆浆做的豆腐好吃,豆浆也香,像图片里的一样,冰雪覆盖的田野,空气是香甜的,大地是洁白的,没有一点被玷污。何时再回到那个年代,多想在像那个年代,问父母要好吃的,多想在看到年轻的父母
小时候家里老房子都用报纸糊墙。那个时候报纸还可以卷烟。现在年轻人太幸福了
60一7O年代是生产队时期,马车,牛车都是生产队养的,个人家哪有马车,牛车。如果,你是黑吉两省的人,到了冬天,雪爬犁可能是会有的。过去虽然穷(当然现在也穷),不过过去真的好温馨,好开心,幸福。哎,过去已不再有那时候的人活着有亲情,友情!邻里之间都是互相帮助!回不去的乡村,挥不去的乡愁,浪迹天涯的游子,哪里才能把你挽留!虽然现在生活吃的好,喝的好,穿的好,可惜没有了亲情。友情,爱情!幸福指数不如八十年代!
我就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那位朋友说的对!一种叫苘麻,一种叫线麻。每年泡苘麻的时候都上秋开始冷了。社员们都拿过来白酒喝上几口再下水。线麻结实,每晚妈妈用“卜愣捶子”打细麻绳儿纳鞋底儿用。包豆包不用苞米叶子,直接放提布子上。一到淘米的时候都是互相帮衬。你帮我家包,我帮你家包。要是粘米多了多淘点儿能吃到开春。总吃不够。那时候一到冬天就打爬犁去。滑脚滑子。找块硬板儿,前面砍个翘儿。再镶上两根铁丝儿。钉几个耳朵。一玩儿玩儿到黑。可有意思了!!
晚上用手电照着,掏家雀!那时候住的房子都是泥草房!家雀就在房檐的空隙里做窝!
我们女孩子买头花,和头零子。男孩子买鞭炮。去商店买年画,里鱼跳龙门的年画我家年年买,那时候的年画真好看。我妈存了一年的油用来炸好吃的。三十的半夜吃完饺子就把新衣服穿上上外边走一圈再回家睡觉。
六七十年代个人家里没有养牛和马的,那时候牛和马都是生产队的。那时候胶皮车,也就是胶轮车很少。都是花葫芦子车。做鞋不用苘麻,都用线麻。苘麻不结实!
你沒说炕上都放着个火盆!烧土豆吃,屋子里墙都被煤油灯熏成黑色!现在农村基本就更少见了。想吃豆包,买,想穿布鞋,买,老人没那精力做了,除非生小孩了,老人来了精神,偶尔做个小鞋,小被子,小衣服什么的!
太美了,非常纯真,虽然过得不富裕,但是跟快乐,无压力,吃的食物绝对是无公害食品,化肥也不上,特别有味道,好怀念吆!回不去的过去总是填满了记忆,冬天的大雪,酸菜馅饺子,年三十放鞭炮,半夜煮饺子,满满的回忆…勾起了对童年的回忆……思绪万千涌上心头……岁月不能倒流生活不可重来,让我们高高兴兴的去迎接每一天的太阳……